宇甸故事致敬罗斯科,他不关心画卖几个亿


就几个色块凭什么被上亿拍卖?一个颜色又为什么被拍成电影,编成话剧,甚至改成舞台剧搬上百老汇公演?有人说:没有什么比艺术家的一生更像艺术了,这句话用来描述罗斯科再合适不过了。
 1.  定个小目标,先卖它几个亿?

 

罗斯科的《橙红黄》在2012年的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拍到8,690万美元(含佣金等),折合人民币5亿多,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战后油画作品之一。


作品:《橙红黄》Orange, Red, Yellow,1961

这不是偶然,罗斯科的过亿作品不止一幅,《No.17》3260万美元;《黄与蓝》4640万美元;《白色中心》7284万美元;《NO.1》7512万美元《No.10》 8192万美元。

 

罗斯科的画被过亿拍卖,的确是他割腕自杀后的事情。大家不免唏嘘,不免感叹,不免会做出这种假设:罗斯科如果穿越到死后,看到这些一定会喜极而泣吧?


不!他很可能会上前撕毁。

 

  2.   他越是挣扎,人们就越是喜欢
 

马克·罗斯科,于1903出生,1970去世,美国抽象派画家,深受尼采悲剧思想的影响。


生前不被理解,死后作品大火,的确是一些艺术家的命运。不过,罗斯科在死前确实也有过穷困潦倒,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已经是名声大作了。然而,罗斯科生前的大火并不是毕加索式的主动炒作,而是被“火”。

 

这样说吧,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时代,人们自愿或不自愿的卷入声名利禄,娱乐至死的洪流。一个逆行的、一心只有艺术,满目只有色彩的艺术家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他拒绝索画,毁约单纯只为装饰的订单,即当时纽约万众瞩目的西格拉姆大厦四季餐厅的订单。

 

他越是挣扎,人们就越是喜欢。

 

当然,罗斯科并不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,谋生还是要的,但他可不是好惹的。


在完成刚才提到的那个毁约订单的过程中,他也有无奈,但更多的还是愤怒、愤怒、再愤怒。


但即使他违心的、带有攻击性地完成了画作,也还是不能忍受自己的作品作为富人餐厅的点缀,最终毁约告终。

 

  3.   黑色是深渊,红色是热血

 

周国平描述尼采说:“人们在他的兴奋中可以看出一种病态,在他的悲观中又可以听出一种激昂”,这句话用在罗斯科身上同样适用。

 

罗斯科说:我的一生中只害怕一件事,就是有一天,黑色会吞没红色。

 

但罗斯科后期的作品,黑色开始占据主要画面,甚至全黑,有种置之死地的试探和绝望。

罗斯科最后用割腕自杀走向了生命终点,以鲜血祭奠黑暗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最后一副作品就是红色。

最后红色画里的血色浪漫
 

黑色是深渊,红色是热血,有人说自杀是罗斯科的缴械投降,我倒觉得这是艺术家最后的倔强:肉身跌入黑暗,而灵魂永远愤怒,永远激情。

 

(图源:网络  相关资料:网络查找、纪录片)